AMG SL: 如何借由经典设计反映时代?
大部分人活得并不真实,因为他们视外部世界为真实存在,却无视人自身的内部世界。但人一旦获得另一种知识,就不会选择走一条庸常之路。庸常之路容易,我们的路却艰难,但我们愿意走。
—— 《德米安》赫尔曼·黑塞
两门,舒适,高性能,敞篷跑车。
当这些难度渐长的限定词被逐一融入到一台汽车的定位之中,我们所面对的,往往是一类受众群体颇小,而象征意义不凡的特殊车型。对于汽车设计师来说,这类小众车型的每一代更迭,都是远超普通车型代际演进的自我挑战。
作为梅赛德斯-奔驰品牌的忠实拥趸,我眼中的SL车型,正符合这样的挑战逻辑。如果说S级是对它所处一代豪华设计的标杆性诠释,那么SL所能代表的象征意义,便是包含豪华、性能、舒适等一系列抽象概念,并且敏锐捕捉时代发展脉络的,奔驰精神。
带着对于SL这样的理解,我与执掌全新梅赛德斯-AMG SL造型设计的知名设计师,戴姆勒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官Gorden Wagener先生,展开了一场关于全新SL的设计讨论。
纳森:对于你来说,SL这个名字代表了什么?
Gorden Wagener:
从设计师的角度,SL是梅赛德斯-奔驰产品阵容中最富有经典意义的一款车型,从300 SL诞生之初,到全新AMG SL的正式落地,这样的意义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对于我个人来说,全新AMG SL也是我在梅赛德斯-奔驰工作20多年来设计的第一台SL车型。
纳森:纵观全新AMG SL的设计,它的难度系数会有多大?
Gorden Wagener:
当这一代SL被正式归入AMG家族,全新AMG SL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兼顾三方的设计挑战。用一个具象的形容解释,这台车型需要传承历代SL保有的许多经典设计元素,同时还需要兼顾AMG家族“性能豪华”的美学设计标准,更要拥有梅赛德斯-奔驰品牌“感性 · 纯粹”的全新设计理念。将这三个要求统一在一台新车的设计上,此中难度,可想而知。
纳森:如此说来,你会怎样总结对于SL经典设计的传承?
Gorden Wagener:
这种对于经典设计的传承起源自上世纪50年代的300 SL。作为彰显性能的初代车型,这台代号为W194的SL车型一经问世,就包揽众多赛事奖项。在以性能闻名遐迩之后,代号为W198的敞篷版300 SL很快就与鸥翼门设计的初代一起,将更加休闲舒适的生活方式与原本性能彪炳的“人设”合二为一。之后的数代传承,便都以这种性能与舒适的完美结合作为蓝本,直至今日。
纳森:结合当下,你认为全新AMG SL该如何反映时代?
Gorden Wagener:
作为我们首次以AMG之名推出的SL敞篷跑车,相比于历代SL,它的定位里有着颠覆性的一面。无论是基于驾控技术演进而来的全新车型架构,还是更加体现全能的多模式切换,又或者是控制界面和车型外观相统一的,对于数字化科技美学的全方位加持,这种“脑洞大开”的多维度创意过程,便是全新AMG SL在设计上所反映出的,我们所处时代的特征所在。
纳森:说起设计层面的古今结合,请讲讲你在车型首秀时提到的“超模拟”概念?
Gorden Wagener:
Hyperanalogue,又叫“超模拟”,是指梅赛德斯-奔驰把先进、豪华的物理机械体验世界,与数字化体验融合在一起加以实现的设计。作为一件物理产品,AMG SL有实实在在的车身、格栅、大灯等很多基于机械原理打造的硬件。同时,我们应用了大量先进的数字化科技,让你置身车中,感受到现实和虚拟的世界的无缝相连。通过模拟化的设计,将物理设计与数字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这就是“超模拟”概念。
纳森:那么,作为总结,你认为全新AMG SL的设计好在哪里?
Gorden Wagener:
从某种意义上,全新AMG SL包含着着两种相互冲突,却又对立统一的设计逻辑:基于历代车型经典设计而来的传承感的部分,以及反映数字化科技时代科幻美学的创新性的部分。它既拥有悠久的历史,又同时始于一张白纸。标志性的设计是它,创新性的架构是它,性能感的美学是它,数字化的布局是它。责任重大,却也乐趣无穷,它是我在梅赛德斯-奔驰工作20多年来设计的第一台SL车型,更将是很多人心里的梦寐座驾。
- 大家都在看
-
1
SAECCE 2024 电池建模与智能电池关键技术议程发布
-
2
第三十一届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年会暨展览会将于2024年11月11-14日在重庆科学会堂举办
-
3
关于召开“汽车产业链低碳技术与发展研讨会”的通知
-
4
关于举办“2024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技术论坛”的通知
-
5
标准立项 ||《乘用车智能底盘矢量及舒适加减速融合控制功能驾驶员在环测评方法》
-
6
关于举办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关键技术线上研讨会的通知
-
7
成果分享 || 高性能驱动电机及关键材料技术—金属橡胶铁芯
-
8
关于2024年度蔚来奖学金评选通知
-
9
标准立项 |《电动汽车用减速器总成传递误差试验方法》
-
10
SAECCE 2024 “新能源汽车零碳工厂最佳实践”专题论坛主要观点